男腦女腦真不同——介紹《科學人博學誌》:窺探大腦

不少性別理論學者提出「多元性別光譜」理論,反對性別有男女兩性之分,而是像「光譜」一樣「多姿多彩」,人可以選擇多種性別。一些西方國家及台灣甚至把這個理論引入中小學的性教育教材中,引起極大爭議。香港也有組織及學者推廣這理論,希望學校的性教育能加入「多元性別」的教導。[1]然而,性別真的像「光譜」一樣隨意選擇抑或基本上只有男女之分?當代科學的腦神經研究可以給我們答案。[2]在2016年10月,世界知名的科普雜誌《科學人博學誌》(Scientific American)以〈窺探大腦〉為封面標題,綜合男女腦部不同的科學研究,在內文的標題中指出:「男腦女腦真不同」。[3]原來男女之別不單在性器官,也在我們的腦子。本文會簡介這期內容。

 

隨著幾十年來的科研發展,科學家找到愈來愈多的「腦子的性差」(即Sex difference):「一個世代的神經科學家都在養成教育中學習這個事實,相信『腦子的性差』主要涉及交配行為、性激素與下視丘……那個觀點如今已經過時了……大量證據,顯示了性別在許多認知與行為的領域裡,都是有意義的變項,包括記憶、情緒、視覺、聽覺、顏面資訊的處理模式,和腦子對壓力激素的反應。」(頁10)此外,「男性與女性的腦子有廣泛的解剖差異,表示性別的確會影響腦子運作的方式。」(頁10)

 

然而,有些人會反駁指,男女腦子的結構及由之而來的認知能力分別都是來自後天文化因素,而非「生來如此」;但不少實驗研究已發現「成年腦子區域的大小與胚胎期間性類固醇的活動有關聯,表示至少有些認知功能的性差並不是源自文化影響或青春期的激素變化,它們在出生時就註定了。」(頁11)此外,也有不少實驗研究進一步肯定腦子性差的先天性,如男女孩及雄雌猴子的玩具偏好分別,及測試出生第一天的男女嬰孩分別愛看車子或面孔影像的研究。(頁11-12)

 

男女腦子的差異也能分別影響男女面對壓力的方式和反應。「所有利用大腦造影儀器完成的研究,都證明女性的海馬比男性大……甚至海馬的神經元,也表現出性差,至少出現在它們對學習經驗的反應上……長期禁錮使雄性海馬神經元更禁不起神經毒素的摧殘,卻對雌性沒有影響……雌性也許比雄性更耐得住慢性壓力……性激素很可能參了一角。」(頁12-13)「男性與女性對牽動情緒的事件,有不同的記憶方式……右杏仁體啟動的受試者是男性;左杏仁體則是女性……在腦子處理激起情緒的圖像時,與性別有關的大腦半球反應在300毫秒之內就發生了。換言之,參與實驗的人根本沒有機會有意識地詮釋自己看見的東西,那種反應就發生了……β阻斷劑會削弱女性對創傷情境的記憶,而非男性,至少對加護病房裡的病人是這樣。也就是說,甚至在加護病房裡,醫師開處方的時候,也許都必須考量病人的性別。」(頁13-15)

 

另外,性別與精神疾病也有一些關係。「男性製造的血清素,平均來說居然比女性多52%。這個事實也許可以解釋女性為什麽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頁15)在藥物癮病方面,「在雌鼠體內,雌性素會提升那些區域的多巴胺釋放量……雌性素的效果會持續很久,享受過古柯鹼的雌鼠即使幾個星期都沒有再碰它,要是有機會,仍然比較可能選擇古柯鹼。這種感受性的差異,也許是女性比較容易受藥物的影響,以及往往容易上癮的原因,特別是古柯鹼與安非他命之類的藥物。」(頁15)

 

在不少科學及醫學研究中,「現在越來越多人同意,只研究男人或女人,然後假定得到的結論對另一性別的人一體適用,是再也行不通了。」(頁16)因此,在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多元性別光譜」的理論難以立足,性別基本上是先天的男女二分。

 

[1] 「關懷愛滋」及「Sticky Rice Love糖不甩」在2016年7月出版了《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當中第35頁提及性別概念時指出「基本概念:性別並非『二元』,而是以光譜形式存在」。參http://aidsconcern.org.hk/chi/news1/sex-ed-2016。

[2] 本人曾撰寫另一相關的文章。鄭安然,〈男女腦不同──從腦神經科學看兩性,兼駁多元性別論〉,《性文化資料庫》2015 年 11 月 20 日,參https://goo.gl/sQsFVs

[3] 《科學人博學誌》2016年10月〈窺探大腦〉修訂版 (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