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的神話
  不少人不單接納同居,更認為這可讓一對男女「試婚」,若早點發覺合不來,便可分手,避免了更多痛苦。若發覺水乳交融,那時候結婚也不遲,亦更保險。所以同居不單不會摧毀婚姻,更可補婚姻制度的不足。這種講法有多真確?

一擊不中,全身而退?

  同居的死穴,其實正在於那種「嘗試」心態。為何一對男女會選擇同居而不是結婚呢?主要是因為同居沒那麼多正式的限制和責任,所以比結婚輕鬆,要分手時也較方便。然而這亦表示同居男女沒信心和不願意對對方有徹底的委身,他們固然希望「一擊即中」,但卻認為有必要為自己留有後路,以便一擊不中時,還可全身而退。對比起來,願意結婚的男女就是懷著破釜沈舟的心態,雖然知道前路並非坦途,但仍在眾人前共同立志,要披荊斬棘,一起走到終點。

婚姻如當歸紅棗沖劑?

  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壞的開始也是失敗的一半。同居者把「婚姻」等同國貨公司門口免費試飲的當歸紅棗沖劑,這種嘗試心態必然會對雙方的關係產生影響:不單同居的男女比結婚的夫妻更易分手,而且先同居後結婚的夫妻也較易離異。這不難理解,就好比消費者發覺當歸紅棗沖劑苦多於甘,便立刻放棄購買,不是很自然嗎?當同居者經歷困難時,他能期望對方提供不離不棄的支持嗎?當雙方的關係存在張力,他應否相信對方縱使要付上代價,也會維持大家的關係呢?很難,因他想,同居這種實驗性的安排正是他們的共識,所以還是期望對方「自己攪掂」比較實際。若你對同居者有太高期望,會產生很大壓力,危害雙方關係;又或者你發覺自己的投入比對方深很多,又會帶來傷害。

委身態度與圓滿關係:孰先?孰後?

  同居的邏輯是:「讓我們先建立圓滿的關係,然後才公開表示相互委身。」這看起來很合乎理性,但卻正是忽略了人際關係(特別是愛的關係)往往是「非理性」的。配偶之間的圓滿關係是窮一生之努力,也未必能在此生實現的,很多時要突破自我中心的枷鎖,首先是用委身的態度去帶動。特別是當面對困難時,因為夫妻能透過婚約確立對方的態度,便有信心投下心力,去克服困難,向更圓滿的關係邁進。委身態度在先,圓滿關係在後,這種邏輯卻是同居者不能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