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認識與關懷跨性別人士

「認識與關懷跨性別人士」研習組,已於 2014 年 5 月 30 日於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 堂舉行,是晚參與人數約三十人,講者為香港性文化學會顧問、精神科專科康貴華醫生。

在開場白中,康醫生提問了數個通識問題作引子,讓聽眾先對性別認同有初步的認識: 1. 性別認同是與生俱來丶天生的嗎? 2. 性別認同障礙是否可以改變? 3. 何謂跨性別?何謂變性人? 4. 性別認同與同性戀有何關係? 康醫生表示這個課題極具爭議,但政治正確凌駕於醫學和心理研究,令很多人都不敢做這方 面的研究。

接下來,康醫生引用多個例子,如 2013 年 5 月終審法院裁定變性人 W 小姐可以結婚、 一些外國的地區已立法禁止歧視跨性別人士──例如美國 45 歲的 Coleen Francis,以及阿 根廷 6 歲小童性別認同障礙案件等,顯出此課題的爭議性。而平等機會主席周一獄更是積極 支持及推動,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些個案和關懷相關人士呢?

康醫生提倡以醫學,生活及聖經知識理解這個現象和關懷這些人士。康醫生解釋有關心 性發展的過程:首先,在出生時候,生理賦予性別;2 至 5 歲是建立性別認同的階段,大部分人士的生理和心理性別認同是一致的;10 至 14 歲是性傾向的形成階段;最後便是性別行 為,因著對本身性別和性傾向的認同,而有的一系列行為表現。康醫生繼而討論性別認同是 否與生俱來和天生的?康醫生表示:未有充分證據顯示性別認同是天生的,性別認同非靠單 一因素,是先天與後天因素互動形成,若有人說性別煩惱症(gender dysphoria)全是與生俱 來,或將其分類為先天(原發性)和後天兩大類別,都只是出於個人的主觀判斷,缺乏客觀 醫學研究的印證。然而,後天過程怎樣影響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呢? 

性別認同階段

康醫生解釋性別認同的不同階段: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性別認同和模仿,即小孩與家中 同性親人建立認同和模仿的關係。第一階段是嬰兒時期,媽媽是小孩的主要認同對象,男孩 漸漸成長便認同轉移,與母親分離及個體化,以父親為認同對象。其後是開始入學時,這是 性別身分鞏固期,當中包括與其他同性認同,建立同性友誼,互相強化自己的性別身分和角 色,建立同性偶像,抗拒異性及與同性有別的同性同學。 

康醫生接著討論非典型的心性發展,說明跨性別思想行為的八種表現,如一直希望自已 成為另一性別,或堅持自己應該是另一性別,易服或作異性打扮,不喜悅身體特徵等等,種 種表現即與出生賦予性別身分角色不配合。變性人的定義,是指那些不認同自己出生被賦予 的性別,尋求以另一性別身分(心理性別)生活的人,有些只是易服,有的服食性荷爾蒙或 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當中有不同類型的變性人。康醫生闡明雙性人(intersex)及性別煩惱症 是不同的概念和類別,前者主要是生理範疇,而後者則是心理方面為主,性別煩惱症患者長 大後相當多會成為同性戀者。康醫生提出幫助小孩建立正確性別認同,及消除成人性別煩惱 症的方法,並指出變性後可能要面對更多問題。

最後,康醫生講述基督徒如何回應變性問題。雖然聖經沒有直接提及變性,但我們應順 服上帝創造的原意,作神喜悅的事,尊重神所創造和賦予我們的性別;按神的原意,接納和 活出我們的性別和角色。教會可以認識這些信徒的情況及需要,繼續學習及實踐這方面的牧 養,持續以愛心牧養他們,陪伴他們走過掙扎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