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健康家庭對性教育的重要性

引言:

近日報紙新聞 – 法庭審理兄長強姦妹妹案件

顯示:       1. 家庭制度已無法保護女性不受性侵犯(兄長、父親、其他親友等);

                2. 家庭成員之間的傳統道德約束力瓦解;

                3. 父或母無法招架社會上縱慾的風氣以啟導子女;

                4. 家庭作為人格及道德傳遞的角色褪去,淪為純粹經濟組合;

5. 家庭作為子女成長及情感所繫最重要群體,在當中若受到傷害創傷亦必最深。

 

一般香港家庭的困局:

  1. 經濟壓力 – 雙職父母、負資產、貧富懸殊,生活壓力迫人
  2. 工作壓力 – 最高工作壓力城市、長時間工作、少與家人親密接觸時間
  3. 養而不教 – 假手於人(菲傭、祖父母、媒介、學校),以物質補償時間不足
  4. 個人主義 -- 父母看重自己享受多於子女利益,不願為子女犧牲,甚至認為他們是個人自由的負累,當全職工作比教養子女有更大的成就感
  5. 現代的子女愈來愈難教 – 育兒方法、媒介、朋輩的影響
  6. 缺乏愛與委身的城市 – 單親家庭、手足相殘、鄰舍無法守望相助、學校是競賽搏鬥場、政府對家庭建設缺乏承擔

 

如何定義健康家庭?

  1. 家庭建立者(男女雙方)必須要有健全人格及良好自我形象,有決心維繫家庭的長期穩定;
  2. 有愛心的家庭 – 父母彼此相愛、令子女在受愛護的環境下成長
  3. 對子女教養認真的家庭 – 願意對此作出承擔並負上代價,例如時間、學習
  4. 培育子女身心靈健康發展,令他們可以融入社會,愉快的成長 
  5. 健康家庭非因緣際會組合而成,而是要各成員之間努力經營
  6. 健康家庭需要有共同信念/理想,作為推動及維繫子女性(格)教育的力量

 

健康家庭對性教育的重要性:

  1. 性(格)教育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家庭教育及後天環境發揮很大的陶鑄力;
  2. 子女表現是家庭關係的一面鏡子,對性的態度亦是雙親關係的反映;
  3. 西方性教育經常將性需要視為個人選擇的問題,事實上不是存在選擇與否,而是有沒有能力/條件作出選擇(例如:沒有受過體育訓練的人能否選擇當運動員?沒有自制力訓練的人能否在性衝動時尊重伴侶的意願?);
  4. 性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格道德的教育,家庭作為人類成長最基要群體,具有策略性位置作為兒童的道德權威及承擔紀律他們的責任;
  5. A man in the home is worth two in the street. (Mae West, p.250) 對子女性教育成長至為重要(子:多自制少學壞學業成績較好;女:較少情緒問題、自毀傾向及延遲對性行為的追求)
  6. Study after study has shown that children who are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of strong values tend to thrive in every sense. (Louis Sullivan, p.252)
  7. For the youngest and most ender plants the best environment is a greenhouse. It gives them a head start: upon being transplanted, such plants are larger, stronger and more resilient to disease than other plants. Children need similar protection and nurturing environment for healthy moral (sexual) development.

Psalms (144:12) ‘Our sons in their youth will be like well-nurtured plants.’ The child brought up in a good home environment will be stronger, healthier, and more resistant to the various moral diseases circulating in the larger culture. (p.256)

 

如何培育子女?

  1. 愛與紀律結合:以馴服子女的放任及學習尊重權威(只有愛及縱容的父母會令子女缺乏自制、自發及抵抗能力);
  2. 強化好習慣,對某些行為設定界線(當子女面對朋輩壓力時有更大意志不去跟隨;有助加強子女對父母的尊敬);
  3. 學習處理家務(哈佛大學有研究顯示,男孩子從小協助家務的,長大後會更快樂,所得的工資較高,更有工作滿足感,更美滿家庭及人際關係,體格亦較好;心理學家解釋是因為在家中及社群掌握個人工作能力,與及體會自己的存在價值;
  4. 學習幫助有需要的人,訓練對社會有貢獻;
  5. 家庭是小教堂、小聯邦而不是小酒店,應建立一些獨特的禮儀(奉獻)及異象(行善)
  6. 過沒有電視的生活(看電視幾乎是大部份現代家庭的禮儀,電視內幾乎沒有宗教活動,性行為除了在婚姻關係以內幾乎無處不在,電視所宣揚的價值與健康家庭價值對立);
  7. 重返傳統道德基礎:閱讀 -- 製造有建設性的話題,豐富孩子的想像力、建立智慧、道德模範、延續傳統文化火炬。

 

總結:空間及位置之戰

         社會上:家庭與學校性教育有何空間?

       小朋友心目中:父母及老師有幾重要?他們的意識被甚麼意念佔據?   

 

資料來源:William Kilpatrick (1992) 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 a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New York: Touch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