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

 

事件簿(標楷體為性平教材事件)

2004/6/23
台灣頒布《性別平等教育法》,從原議的《兩性平等教育法》增訂條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2008
教育部印製了《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發送全國各國中、國小。

2009
教育部委託大學編制了《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給國小老師使用)和《性別好好教》(給國中老師使用)。

2011
上述教材引起家長、老師和不同宗教人士強烈反對,有數以十萬計人支持「真愛聯盟」的聯署,教育部將有關教材下架,重新修訂。四位教材編著者狀告真愛聯盟誹謗。

2013/1/9
台北地方法院檢署認定「真愛聯盟」批評合理,駁回控告,更要求台灣監察院追究教育部的責任。

2013/10/25
台北市議員戴錫欽引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供的資料:「臺北市總共有12所小學…共有2,918位小朋友看過這部片子。…總共有8所國中…2,560位同學看過」,質疑由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製作,列為保護級的《青春水漾》在中、小學播放。事件被傳媒報道,影片鼓吹青少年進行性探索,再次引起家長強烈不滿。

2013/11/1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發新聞稿澄清,之前給市議員的資料有誤,實際上「僅有2所國小,曾擷取約1分鐘(廣告)片段」播放給小學生觀看。

2013/11/14
監察院對教育部作出糾正,批評教育部「編製過程未聽取各方意見即草率結案,且對於兒童或少年合意為性交或猥褻行為者,仍須擔負刑事或行政處罰責任,教材內卻出現『墮胎是一項合法、合理的選擇』、『男生和男生做愛』、『你們要如何做愛』、請教師積極教導學生如何『製作口交膜』等文字,引發民間團體抗議,立法院附帶決議暫緩出版。」

2014/4/3
監察院糾正衛生福利部、台北市政府:「由內政部補助拍攝的《青春水漾-Shall We Swim》內容教導探索性敏感帶、性高潮及進行性行為,可能觸犯禁止引誘兒童及少年性交或猥褻規定;台北市政府將影片訊息轉發市府所轄學校,致影片在國中小等各級學校播放,引起家長恐慌及輿論撻伐,違失情節嚴重。」監察院也質疑台北市政府提供的數字並不足信。

2015/10/31
全國家長會抗議國教院綁架性別平等教育課綱,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表示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會再辦分區公聽會。

《青春水漾》創作團隊

導演  :傅天余
編劇  :傅天余、張文綺
發行人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劉淑雯、卓耕宇
創意發想: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性教育影片小組〉
王儷靜、吳政庭、卓耕宇、林昱瑄、林淑芳
黃筱晶、李竹君、胡敏華、洪文龍、畢恆達
陳怡君、莊淑靜、楊佳羚、楊靜怡、劉淑雯
劉  宜、鄭智偉、蕭昭君、蘇芊玲
手冊導讀:楊佳羚、蕭昭君
執行監製:賴友梅、羅惠文、鄭年翔
製片  :蕭志鴻

《青春水漾》的創作團隊中,不少同是之前引發爭議的性平教材的作者之一:
卓耕宇、黃筱晶和胡敏華是《性別好好教》的作者;蕭昭君、王儷靜、劉宜、黃筱晶、蘇芊玲和林淑芳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作者及/或編者。

《青春水漾》劇情簡介(片長33分鐘)

少女雅若正值青春期,對性產生好奇,她愛獨自趴在泳池邊感受水流流過身體的感覺。小康見雅若總是獨個兒呆在泳池一角,便主動請纓教她游泳。雅若的好友小蜜似乎不太滿意雅若兩小無猜,一邊親自教雅若探索身體「開關」,另一邊責怪小康沒有讓雅若「好爽」……

雅若的母親是針灸師。來找她針灸的一位顧客是游泳教練,送她一盒自拍的教游泳影片。她避開雅若自己觀看影片,又托詞登山遠足,其實是跑到泳池跟教練學游泳……

小康來到雅若的家,藉詞怕弄髒雅若的牀舖,脫掉褲子坐上牀,對雅若說:「時間還早,不如一起睡吧?」他們發生性關係之後,雅若滿心歡喜快樂,對探索身體充滿憧憬……

《青春水漾》精句摘錄

  • 「你的敏感帶若跟笑穴一樣多就好了」
  • 「你們男生不要只顧自己爽好不好,紅色的點是女生被摸會舒服的點,你好好研究一下,這是男子滿大丈夫應盡的義務」
  • 「你就主動一點,拉他手,教他這樣摸,摸到你就給反應」
  • 性暗示:教練對雅若的媽媽說「在你店裡,我的身體是你的,在我這裡,你的身體是我的」
  • 「時間還早,你要不要一起睡啊」
  • 雅若跟小康發生性關係,「我跟小康約好,要一起找出彼此的開關」
  • 「我看過一篇文章寫說,法國人把性高潮形容為小小的死亡,我沒有死掉的感覺,在那一刻,我卻想起游泳池,想起身體在游泳池前進的時候,那種舒暢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好棒,我喜歡這種快樂的感覺,我喜歡我的身體」

《青春水漾》性教育隨堂考

在《青春水漾》官網中,可下載「性教育隨堂考」的輔助教學簡報(PowerPoint),共23頁。然而,在網路有另一個共52頁的版本,加插了同性戀教育,另外有些極具爭議的內容,如:

隨堂考1將「爽」、「愉悅」、「如魚得水」稱為「正面的性」,意味是美好而值得嚮往,彷彿性行為沒有後果;而「性病」、「墮胎」和「意外懷孕」則被視為「負面的性」,講求正向心理的今天,應該要摒棄這些「負面」的性,專注於追求愉悅的性。然而,正如政府反濫藥的宣傳口號:「唔理後果,唔等如無後果」(不理後果,不等如沒有後果)。教導學生追求「愉悅」、「爽」的性,卻不正視潛在後果,難道是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嗎?

隨堂考2簡報亦似乎誇大了避孕套的功效,標示成成功率達98%,而且所有情況都是「吉」,除了有點不適外。避孕套的高成功率有賴所有程序正確使用,但簡報卻沒有作出任何警示。而且,很多種性病避孕套均無法有效阻隔,包括HIV。事實是世界各地男男性行為(MSM)均是感染HIV的高危途徑。簡報完全沒有提及潛在風險,涉嫌誤導學生以為只要使用了避孕套便無後顧之憂。

隨堂考3鼓勵探索身體一個可見後果自然是意外懷孕,簡報倒是很「貼心」,先告訴你「意外是人生的『常態』」,不用大驚小怪!更將墮胎的選項美其名為「身體自主權」,完全漠視墮胎對女性身心的影響,以及胎兒也是一條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