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LGBT共融課程 多元還是洗腦教育?

www.pentoy.hk/lgbt共融課程 多元還是洗腦教育?/

LGBT共融課程 多元還是洗腦教育?

2017-04-21

在學校教學生包容,反對欺凌,應沒有人反對。那麼,為何聲稱教導接納LGBT人士的課程,在歐美以及澳洲和台灣等地,引起家長們強烈反對呢?這些課程的內容是甚麼?也許可從以下一些例子看出端倪:

 

  • 早於2011年,美國加州已有「性別教練」(gender coach)以反欺凌的名義,進入小學教導學生性別不是只有男/女兩性,而且他們可選擇做男性或女性。家長無權令子女退出(opt-out)該課堂。
  • 台灣教育部於2011年8月在國中小學原有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加入「認識同志」的課題,原來說出來的目的是幫助國中小學生學習尊重和接納不同性別認同、性傾向者。部分教材內容叫人吃驚,譬如鼓勵學生作性探索、製作口交膜、鼓勵墮胎等,以致引起家長、老師和不同宗教人士強烈反對,有數以十萬計的人支持「真愛聯盟」的聯署,教育局才被逼把這些教材下架並重新修訂。後來監察院發出公告糾正教育部。
  • 聲稱為了建立包容氣氛,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校區建議教育工作者不用「boys」或「girls」來稱呼學生,改用「students」這類性別中性的詞語,又建議學校依學生的認同性別使用廁所和參與活動,包括「過夜」的行程,作為包容跨性別學生的政策。該校區有170間由幼稚園到中學的學校,共有146,000名學生,而跨性別學生的人口可能在1-2%之間,或更少。
  • 澳洲政府資助的「安全學校課程」(Safe School Program)聲稱要在學校建立更安全和更包容的環境給LGBT學生,實際是推廣多元性別理論。有家長得悉14歲兒子被告知可著裙子回校,學校又容許認同自己是女生的男生使用女更衣室和廁所。
  • 大學研究團隊建議在澳洲南部小學推行的性別多樣化課程,當中一本跨性別童話《我的新爸爸》描述一名兒童,媽媽做變性手術,成為他「爸爸」的故事。圖書將變性描繪為一種糾正錯誤的行為,而且更正面肯定變性,最終故事的男孩對媽媽變成「爸爸」感到驕傲:「我是一個幸運的小男孩,因為媽媽成為了我的新爸爸。他很愛我,我也愛他。」有7-8歲兒童看後大感困惑。

 

LGBT包容課程會教導多元性別理論,除了生理性別,加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等,而且,性別認同是一個光譜,不管一個學生的生理性別是男或女,他都可以探索自己的性別身份,例如舉辦易服活動日,讓學生穿上異性服裝,易使學生對自身的性別觀念感到混亂;此外,更會讓跨性別學生依據心理性別認同使用更衣室和廁所,引起學生安全和私隱的憂慮;對於年幼兒童,會給他們閱讀美化跨性別的圖畫書,因此往往受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在香港,小童群益會轄下的「性向無限計劃」,便是推廣多元性別論。

 

多元性別論是幾十年前開始出現的一個社會學和心理學概念,除了欠缺客觀生物學基礎外,更違反建基於科學的男/女性別區分。現時,在很多歐美地區爆發示威,反對將多元性別論引入教育課程,包括德國、墨西哥、加拿大、哥倫比亞、美國、澳洲、台灣、巴拿馬和英國等等。教宗方濟各更多次公開批評性別意識形態(gender ideology)是「思想殖民」。可見,這項極具爭議的理論,絕不應該當成沒有爭議的客觀事實教導學生,使年幼,尚在建立自己身份的學生,對性別身份感到疑惑,孩子需要的不是性別混亂,而是性別自信。

 

其實,家長決定子女的教育權,是各大國際人權公約肯定的基本權利,為抵抗和預防專制政府推行洗腦教育必不可少。2012年,香港反國民教育事件,當時其中一個理據便是國民教育侵犯家長對子女接受何種教育的權利。因此,家長有責任,亦有權利監察子女所受的教育。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十四篇之九】

 

香港性文化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