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應該讓性別焦慮兒童自小以異性身份生活嗎?(下)

www.pentoy.hk/應該讓性別焦慮兒童自小以異性身份生活嗎?(下/
  1.  

應該讓性別焦慮兒童自小以異性身份生活嗎?(下)

2017-05-19

「我漸漸想變得像其他女孩。當我看到女孩穿耳環和戴手鐲,我也想穿,但我不能,因為我看起來像一個男孩。這種感覺困擾我大概兩年,我怕其他孩子會取笑我。我非常想重新開始,我迫不及待升中學。」她在小時候患有性別焦慮,打扮儼然是一個男孩。隨著年齡漸長,她對自身性別的焦慮感覺漸漸消失,這時,她開始想當回一個女孩;因此,她渴望升上中學後可重新開始,擺脫昔日「男人頭」的往事。可是當她升上中學,情況並未符合她的預期:「在中學,有一個小學同學告訴其他人,我在小學如男孩般『生活』。雖然我想重新開始,但沒有可能這樣做。每個人都知道我的過去和嘲笑我。我真的期待擺脫那個時期,但他們沒有給我機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性別焦慮鑑定中心」研究員湯馬斯(Thomas Steensma)和其團隊研究兒童性別焦慮,上面的女孩是他們訪問的其中一個個案。在2011年發表的這份質性研究中,湯馬斯訪問了25名已進入青春期(14歲以上),兒童期曾被診斷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的青少年。當中14人回到性別中心求助,屬於「持續者」(persister),另外11個屬「中止者」(desister),已不再因為想成為另一性別而感到壓力。

 

研究發現,兩組人在早期(約5歲)還未注意或想太多自身的性別身份。到6-7歲,開始認同和希望成為另一性別,並對自身性別感不安(dysphoria),兩組人當中的分別是,持續者會說自己是另一性別,而中止者則會說希望成為另一性別。此外,持續者會說不安源於自身身體,譬如女孩會希望長有陰莖,而男孩則希望沒有陰莖,另一方面,中止者卻沒有這類報告。10-13歲升中學階段似乎是一個關鍵時刻,因為轉換學習環境(小學升中)、青春期身體性徵發育和戀愛等都會影響他們性別認同的發展。

 

10-13歲關鍵時期

 

基於受訪者的經驗,湯馬斯指出10-13歲似乎是一個關鍵的時期,他建議醫師在處方藥物治療之前,應更多探索這段期間,性別焦慮兒童的環境轉變、青春期發育轉變和情竇初開的狀況。對於10歲前的兒童,湯馬斯表示應謹慎進行「社會性別身份轉變」,因為日後難以逆轉。家長應充分了解這段時期,孩子的性心理發展難以準確預測,家長應該支援孩子,幫助他們渡過困擾的時期,但遠在青春期開始前便改變性別身份,則未必合宜。

 

值得留意的是,這研究中25名受訪者,全都在兒童期確診GID,並非如奧爾森宣稱那樣,僅是有性別不一致行為。(參前一篇文章)再者,正如湯馬斯在2013年的研究指出,「社會性別身份轉變」如何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仍有待研究,基於成人的性別焦慮很可能導致一定程度上,甚至終身的藥物和手術治療,我們必須對兒童改變性別身份的做法非常謹慎。

 

無論如何,奧爾森所謂的「跨性別」兒童,是指性別焦慮較嚴重的一群——標準是兒童自稱認同自己是另一性別,而非想成為另一性別,亦是數量極少的一群,與一般人理解跨性別兒童是指出現性別焦慮臨床特徵(如GD)很不同。暫不論奧爾森以兒童的自我表達作為判斷的主要標準是否合適,我們要小心分辨,否則,將不同困擾程度、成因的跨性別兒童當成奧爾森所指的「跨性別」兒童,後果便是誤導很多不必要的個案接受變性的社會性或醫療介入,而這情況已開始出現,令人憂慮。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十四篇之十二】

 

香港性文化學會